每次移步和變換身姿都小心翼翼,手中拿著鋸齒、刨子和鑿子穩(wěn)穩(wěn)移動,雕刻出雕梁畫棟——這是首開房地總承包部第十項目部古建師李瑞林的工作常態(tài)。李瑞林說,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木匠。
李瑞林在2000年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古建工作,那會,他是隨著師傅一同修繕北京白云觀。當時,年輕氣盛的他認為門窗屋頂維修很簡單,但第一天他就感受到了古代傳統(tǒng)木工技藝的高深。因為僅修復一個門窗,其框內(nèi)就有十幾至幾十個木欞條,每條上面還附腳線或花紋,以直條、交叉、斜方等千變?nèi)f化的方式填充到框內(nèi),每一扇門窗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幅精美的工藝品;而加工一根木欞條,就有四個平面、多條棱腳線,并要在上面開幾個到十幾個鉸合切口,只要有一處誤差,整根木欞條就會報廢。對此李瑞林只能邊學習邊提高。
李瑞林說,那時在白云觀的維修工作中,不但學到了很多傳統(tǒng)木工技藝,更讓他感受到了古建技藝的博大精深。在白云觀的屋檐下,立柱之間極富裝飾效果的門、窗,加之精美的繪畫,使整個古建渾然一體,變成一幅古樸的畫卷,這些都讓他癡迷。
回到家后的李瑞林,一直對古建筑嚴謹?shù)慕Y構、精美絕倫的雕刻念念不忘。于是在工作之余,他想方設法地把古建結構、雕刻、繪畫描畫下來,觀賞揣摩,可是沒有繪畫基礎的他,所臨摹繪畫比例不準,這讓他覺得十分苦惱。
于是,在工作之余,,李瑞林苦練基本功。他把北京的故宮、天壇、頤和園、雍和宮等古建筑都看了個遍。除了揣摩古建筑工藝技術,李瑞林還長年訂閱《古建園林技術》雜志,反復閱讀《古建營造則例》《中國古建修繕技術》等十多部古建書籍。經(jīng)過長期的艱苦學習,李瑞林掌握了一些古建理論技術,但他還是缺乏古建營造的實踐經(jīng)驗。
李瑞林決定以做垂花門和亭子模型的方式磨練古建營造技藝。工作之余,他就一次次地來到故宮、天壇、頤和園和雍和宮,用尺子反復測量園子里的每一根梁柱、每個斗拱,然后在本上繪制其建筑結構及榫卯連接方式。上萬個構件和數(shù)據(jù),測量工作十分繁雜。如一個“分心菊花踩”構件,就有多個數(shù)據(jù),有些構件深藏于建筑之中,根本看不到,也量不著,李瑞林就用他所掌握的古建結構知識進行推算。通過測量幾萬個構件和逐一制作拼裝,李瑞林掌握了不同門亭的結構制作工藝、營造流程和建筑力學平衡等古建營造知識。
李瑞林的同事說,他當時制作模型用了3年的業(yè)余時間。他每天一下班不是跑北京的建筑,就是在家加工模型構件,直到所有模型構件都做得精準、所有構件都嚴絲合縫,李瑞林制成的各式亭子模型惟妙惟肖。
2017年,李瑞林參與到故宮展覽館的修繕工作中,期間除了日常木作指導工作外,他還負責故宮展覽館的展柜制作工作。在故宮大臧經(jīng)項目中記者看見,大臧經(jīng)項目的避風閣整體結構隱藏在建筑外廊框架之中,門上畫有大臧經(jīng)吉祥佛八寶,栩栩如生!霸擁椖勘茱L閣的設計結合了故宮所有室外門窗的樣式,可以說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設計之精巧與故宮建筑之古典的完美結合。而且也可以很好地克服冬季寒風倒灌問題,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李瑞林說。
不論從最初當學徒,還是后來苦練一技之長,李瑞林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未想過放棄。在他看來,每一次古建修復后的收獲與喜悅,都成為他孜孜以求的動力。李瑞林說,干一行,就用一生的精力去學習它、鉆研它,做到極致,這也一種工匠精神。
記者 董一鳴/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