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謝峰通訊員韓偉偉)近日,北京市委召開“雙先”表彰會,對200名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進行表彰。北京建工機施集團離休干部陳玉泰獲得北京市離退休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成為建工集團唯一獲此殊榮的老干部。陳玉泰在幾十年的工作歷程中,愛學、好學、善學,但他也有“三個不會”。
陳玉泰出生于黑龍江省尚志縣帽兒山,1947年從家鄉(xiāng)來到哈爾濱,在東北行政學院參加工作。作為一名“紅小鬼”,無論站崗執(zhí)勤、打掃衛(wèi)生、照顧傷員,陳玉泰都認真對待,做好組織交代的每一件事情,哪里有臟活、累活、苦活,陳玉泰就出現(xiàn)在哪里。1948年11月沈陽解放,陳玉泰又從哈爾濱調(diào)到沈陽,在東北軍政委員會擔任警衛(wèi)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這一天,陳玉泰被選派到東北軍區(qū)汽車學校學習汽車駕駛和維修,成為一名光榮的汽車駕駛員,并在隨后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陳玉泰的軍旅生涯不長。1952年,周恩來總理一聲令下,軍隊建筑企業(yè)集體脫下軍裝轉(zhuǎn)隸地方。穿上軍裝不到兩年的陳玉泰,二話不說,在單位傳達命令的當天,就把兩年來部隊發(fā)的軍裝整整齊齊疊好,全部上交給組織。
1958年,建工機械公司成立,陳玉泰進入公司保衛(wèi)科。在機械公司的35年時間里,陳玉泰走遍公司的每一處工地、每一個崗位。對于工作從來不談條件、不提要求、不講價錢,對待組織交代的每一件事情,都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去完成。
“我們每個人都要飲水思源,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托黨的恩情,沒有黨的領(lǐng)導,就沒有人民的一切。”幾十年來,陳玉泰始終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和人生信條。
在同事心中,陳玉泰有“三個不會”——不會送禮,不會請客,不會拍馬屁。但對于部屬的發(fā)展成長,他卻十分用心。1960年,機械公司一名學徒參軍入伍,由于在部隊期間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打了退堂鼓,找到當時擔任武裝部部長的陳玉泰,希望脫下軍裝回到機械公司。陳玉泰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做他的工作,鼓勵他扎根部隊、建功立業(yè)。后來,這位從機械公司走出去的學徒在陳玉泰的諄諄教導下,扎根軍營,成長為共和國的將軍。
近年來,陳玉泰經(jīng)常深入離退休老干部中間,與大家拉家常、排心結(jié),他常說:“我們都是從貧困年代走出來的,今天能幸福地生活,都是黨帶領(lǐng)人民創(chuàng)造的。我們要堅定對黨的信念,要多聽黨的聲音,走正道,不要搞歪門邪道。”
從參加工作至今,陳玉泰一直堅持學習。他每年至少用掉一個筆記本,里面粘貼報紙剪報、重要理論文章、重大國際事件和重要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作為離休黨支部書記,陳玉泰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更注重用自己的言行、舉動去影響和帶動其他老同志。陳老的筆記本上,清楚地記著支部還有多少名黨員,每名黨員的年齡、籍貫、入黨時間、該交多少黨費,什么時間要過組織生活,準備學習什么內(nèi)容等。每次組織離休黨員學習前,他都會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做準備,每一個標題、每一個重點,他都會一一詳細標注和認真解讀,生怕漏掉。離休老干部普遍年紀大,視力不好,他就把講解的重點寫到小黑板上或者用大字打印出來,一遍又一遍講給老同志們聽。陳玉泰帶領(lǐng)離休黨支部的老黨員們,堅持按照黨章的標準和要求,依照程序開展組織民主生活,在紅廟北里社區(qū)形成獨特的風景線,久而久之,也影響著街道社區(qū)。社區(qū)干部稱他為社區(qū)最年長的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傳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