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是2023年第18屆亞足聯(lián)亞洲杯的10座舉辦城市之一,正在建設的廈門白鷺體育場建成后將承辦相關賽事。有趣的是,亞足聯(lián)此前對申辦城市提出了明確要求:場地必須是專業(yè)足球場,看臺必須直抵場邊,不能有田徑跑道。但白鷺體育場的效果圖上,一條跑道赫然在目。
“白鷺體育場可以‘變身’。”項目負責人劉濤自豪地表示,白鷺體育場建筑面積18.06萬平方米,采用機械轉換方式,在7個工作日內可以實現(xiàn)田徑模式和足球模式間的任意切換,滿足不同賽事功能需求。“體育場在足球模式下有6萬多個座席,具備舉辦全國綜合、國際A級單項賽事條件。”劉濤如是說。
科技成就“變身”夢想
可變看臺在國內沒有先例,在國際上也只有法國的法蘭西大球場和新加坡國家體育場可以借鑒。那么,可變看臺是如何實現(xiàn)“變身”的呢?
項目技術負責人潘寧表示,一般體育場的下層看臺是固定的,而廈門白鷺體育場下層看臺全部是可以活動的鋼結構看臺。體育場內有2.6萬個座席是可移動或可整體升降的,這些鋼結構看臺分為兩圈,內圈可移動,外圈可升降。在足球模式下,內圈座椅向內移動,外圈座椅升起,下層看臺座席數(shù)量增多,看臺距離球場更近,滿足球迷近距離觀賽需求。田徑模式下,先把外圈看臺降下去,再把內圈看臺后移,露出田徑跑道,就轉換成了田徑比賽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廈門白鷺體育場的中層看臺與上層看臺之間還有一個獨特的斷開設計,將體育場的內部空間與外部海的場景做了有效連接。目前,這個開口長80米左右,可以確保北側、東北側的觀眾能看到海岸美景。
這樣一座特別的體育場,施工難度也相對較高。潘寧用“破石”“去水”、撐起“脊梁骨”來概括施工的難點。“施工開始推進后,南北兩邊的承臺都遇到了難題。北巨拱的基礎承臺在往下打樁過程中,接連出現(xiàn)了孤石。南邊則遇到了‘水’的困擾。”潘寧表示,由于施工現(xiàn)場臨近海邊,地下水位較高,地下水滲漏十分嚴重。在使用水泵抽水的同時,項目部采用雙排1.6米支護樁,內設置格構柱和混凝土支撐一道,并采用三軸止水帷幕,三重管補強,基坑四周采用高壓旋噴土體加固,把基坑滲漏和變形控制在最小范圍。在北巨拱基坑施工開挖過程中,坑內出現(xiàn)多處大型孤石區(qū)域。巨拱基坑內孤石體型巨大,體積約達7000立方米,其中單個孤石體積甚至高達1900立方米。解石人員日夜輪班,采用測量定點、鉆孔機鉆孔、繩鋸切割機分解大型孤石,人工機械破碎小塊狀孤石,挖機、裝載車裝載外運的流水作業(yè),確保解石工作有序、高效推進。
“兩道跨度達350米的巨拱,是撐起白鷺體育場的‘脊梁骨’。”潘寧解釋說,這兩根“脊梁骨”,撐起了白鷺體育場的主體結構。而承臺就相當于巨拱的兩只“腳”,僅單個承臺的面積就達3439平方米,高3米,需要澆筑1萬多立方米的混凝土。但是澆筑的C80自密實混凝土的實際應用較少,且由于場地限制無法進行混凝土振搗,對混凝土自密實性能有較高的要求。為了拱腳作業(yè)順利澆筑,項目部對配合比進行大量實驗,通過增加硅粉的方式,顯著增加其流動性,滿足了現(xiàn)場自密實要求,克服了拱腳弦桿混凝土澆筑難題。
“除了‘破石’‘去水’、撐起‘脊梁骨’,我們還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了植入樁工藝。”潘寧介紹說,植入樁全稱為旋挖成孔植入發(fā)管樁沉樁,當樁位下遇到孤石或有效樁長較短時便采用旋挖成孔植樁法沉樁,采用泥漿護壁旋挖鉆機成孔。普通的錘擊樁工藝遇到孤石較密集且分布不均、縱斷面土質不均等地質問題,會有斷樁、樁偏位等情況,不僅會造成異常樁影響樁基質量,還會因為異常樁延誤工期、增加成本。采用植入樁,能夠有效避免因地質問題產生的異常樁數(shù)量,提高成樁質量和合格率。
“智眼”+人眼,確保施工安全
“中建八局新體育中心工程(施工)I標段項目總占地面積66.64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2.45萬平方米。除了白鷺體育場還包括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的配套商業(yè)項目。項目規(guī)模大、施工區(qū)域分散,施工高峰期有數(shù)千人同時作業(yè),不但進出工地容易出現(xiàn)明顯的擁堵現(xiàn)象,現(xiàn)場人員管理也是一大難題。”項目生產負責人李銘澤表示,為解決擁堵問題,項目部實施“無感考勤”。通過與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品茗股份”)合作研發(fā)的智慧工地云平臺與勞務實名制系統(tǒng)對接,在實名制出入口部署高清網(wǎng)絡攝像機,工人無需停留即可進出工地。工人進出工地的同時,系統(tǒng)智能核驗人員身份信息,不僅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還有效避免了勞務糾紛、規(guī)范了人員行為。“我們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tǒng))和GPRS(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通過具有智能定位功能的安全帽,實時獲取人員位置信息,動態(tài)展示工人的移動軌跡。”李銘澤表示,通過智能安全帽等方式,可以有效識別員工越界、外來人員入侵行為,規(guī)范施工區(qū)域安全管理,保障工地安全,為現(xiàn)場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在工程建設中,由塔吊引起的安全事故屢見不鮮。“我們采用了品茗股份提供的‘塔機監(jiān)控+吊鉤可視化’系統(tǒng),在吊鉤上安裝高清攝像頭,在駕駛室設置可視化設備,采用視頻智能調試算法,對塔吊運行的全過程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其中防碰撞算法達到了196種。”李銘澤坦言,項目現(xiàn)場有十幾座塔吊同時作業(yè),如何確保交叉作業(yè)安全是個大難題。“塔機監(jiān)控+吊鉤可視化”系統(tǒng)在監(jiān)測設備狀態(tài)的同時,可以動態(tài)展示塔吊運行畫面,讓司機實時了解起吊物料的精確位置。吊鉤激光補光系統(tǒng)還可在夜間對吊鉤位置進行補光,即使夜間作業(yè),也能夠確保安全。當發(fā)現(xiàn)設備異常時,防碰撞系統(tǒng)可以智能鎖定危險源并實時預警,通過降檔、截斷等措施保證塔吊作業(yè)安全。管理人員也可以通過手機APP端實時監(jiān)測塔吊各項運行數(shù)據(jù),保障塔吊安全運行。
針對工程項目“檢查難、整改難、管理難”等問題,項目部采用了隱患排查系統(tǒng)。安全檢查人員發(fā)現(xiàn)問題后,可以拍照并通過手機端直接上傳,發(fā)送給相關責任人。責任人整改后將整改結果上傳,安全檢查人員再進行確認。“我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huán),可以全鏈條呈現(xiàn)檢查整改過程,使問題處理更及時、更有效率。”劉濤如是說。
在劉濤看來,智慧工地系統(tǒng)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管理效率和決策能力,使施工現(xiàn)場更安全、建筑品質更可控、工人權益更有保障。正因有了數(shù)字化、精細化、智慧化管理,白鷺體育場的完美變身才成為可能,展現(xiàn)出“又見大厝現(xiàn)藍海,恍若白鷺落九天”的非凡魅力。
|